August 24, 2012

  • 我讀甚麼中文

      中文不只是一種語言,而是一種文化。中文講的,是如何做人,也就是成仁,人二作仁,兩個人,是生命與生命的聯繫。而人活於天覆地載之中,也要頂天立地。所以,要成仁,就要立於天地人三才之間。

      這裏所謂的立,不是純粹的存活,而是彼此的結連。對天,順天而行,服從宇宙法則,是對神明的敬畏,更是對人生而渺少的承認。這也是《三國演義》的核心思想,謀事在人,成事在天,孔明借東風,靠的是天時,諸葛亮試圖增壽,魏延誤滅長明燈,也是天意。人不可勝天,所以,時刻謙卑,虛心活命,是處世的基本道理。

      對地,顧念鄉土,對處所有情,對萬物有情,其中也有謙卑的意思。人居三才之末,是因其無能。只有與天地萬物共存,不為己利塗炭生靈,才有活命的可能。一心統馭攫取,最終只會作繭自縛,資源缺乏,生態受損,是人類過度支取的惡果。神話故事的山精水怪,都是幽谷鳥林的使者,牠們出沒害人,往往因居所被摧殘。一個簡單的道理—對自然,要關懷,不要征服,否則覆滅。

      對人,對宗族,對國家,對社會,做君子。君子是中國文化對人的最高典範,同時也是對人的最低要求,看似矛盾,因為尺度只得一條,君子就是君子。君子者,立己達人。立己,修德養性,除惡趨善,實現理想。達人,以生命影響生命,盡己所能,改變世界。人生在世,不是獨立的個體,各人自理,互不相干,絕不能相愛。於我而言,付出,甚至犧牲,是仁愛的最高表現,也是人對生命有情的明證。君子者,以愛達人,引《絕食書》的一句︰「但是如果一個人的死或一些人的死,能夠使更多的人活得更好,能夠使祖國繁榮昌盛,我們就沒有權利去偷生。」為人而活,就是君子。

      當然,生命千萬,我有我的,你有你的,姿態,愛也許未必是你所響往的,我也未必偉大得捨身成仁,但人生在世,以自己的姿態回應世界,卻是必須的。或許是待人以誠,交友以真,我看,都是以生命貼近生命。

      這是我讀的,中文。做人,立己,達人,昂揚天地間,作君子。

     

Comments (11)

  • 我諗起讀過既中化……….

  • 記得中文老師說過
    謀事在人 成事在天
    不只是「人不能勝天」的說法
    更可引伸為人只要盡力做好本分
    結果便交由上天決定
    自己可以問心無愧
    是個相當積極的處事態度

  • 要向您一樣做更深層次的理解。而且多讀一些中國古典文學作品,易經,菜根譚,呂氏春秋,圍爐夜話等。這些經典傳承到今有它們的原因。很多處世哲學對於當今浮躁的社會來說有很大的幫助。

  • @Jason4e5 - 成事在天是當然的,我說「人不能勝天」,是要點出人不應妄自尊大,輕視其他生物。

  • 但天地人三才中, 人係出發點, 亦都係歸向點!?

  • @YiFong_0215 - 嘗試討論這一問題。

    「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。」如果人是出發點,那麼,效法自然,與天地融合,就是所謂的天人合一,應該是最終目的。人是歸向點,也可以這樣說,因為法天法地法自然,最後人物相融,這是一個循環的過程。這也是有別於西方線性思維的中國文化。

  • 中文的確是一種很特別的言語。 每一個字都有它的一個故事。

  • @crystalbox - agree…@@

    簡直惡夢…~~

  • 對於文章中心點,我覺得係“君子”和“如何處世”
    簡單一個道理,但能否做到卻是另一回事
    有時不是你一個人願意,便能成功,唉~

  • @marymoik - 出世再入世,是我的態度。

  • 人是甚麽?廣義來說只是一種動物,精確的分別在於“仁”,即同情心。漢語“仁”在字義上是人與人之間共處的互動中存在着同樣感覺,見他人之傷損感自己的痛失;見他人之喜悅感覺自己之歡欣,亦即西方的“愛”。漢語“愛”在字義上是拱手獻心,不單只為己也為他人,人獸之别,中國以仁,西方以愛,異曲同工。

Post a Comment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